糖尿病快來找賴tw88123543有緣人高效20多年救人無數,我本身就是見証

 

豆漿 ~是優質蛋白質

豆漿這好物哪有什麼要注意的呢?


豆漿到底營養如何?國家大豆行動領導小組有關人士認為,豆漿是本世紀“餐桌上的明星”,是“心腦血管保健液”,並稱豆漿可與牛奶相媲美。

營養專家介紹說,豆漿被譽為“植物性牛奶”,豆漿蛋白質中的氨基酸成分比較接近完全蛋白質,屬於優質蛋白質。豆漿與牛奶中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各有長短(格主按:但牛奶中含有太多藥物),豆漿中的鈣含量低於牛奶(牛奶中的鈣你無法吸收),但鐵、B類維生素等的含量卻遠高於牛奶。

牛奶中含有膽固醇,而豆漿中不含膽固醇,且飽和脂肪酸含量低,這是豆漿的優點。同時,牛奶中含有乳糖,乳糖要在乳糖的作用下才能分解被人體吸收,但我國多數人缺乏乳糖,這也是很多人喝牛奶會腹瀉的主要原因,但豆漿就無此顧慮。另外,豆漿中所含的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、大豆皂素、異黃酮、卵磷脂等幾十種對人體有益的物質,具有降低人體膽固醇、防止高血壓、冠心病、糖尿病等多種疾病的功效,還具有增強免疫力、延緩肌體衰老的功能。

營養專家認為,由於豆漿營養豐富,每天早上喝250~500ml豆漿,配之以一塊麵包、饅頭等主食,即可滿足營養需要。但豆漿中含鐵量高,鐵吸收不容易,最好喝完豆漿後吃些水果,這樣可以促進對鐵的吸收。

但是............
  豆漿,許多人都喜歡,不少人都將豆漿作為早餐。但是飲用豆漿要注意什麼呢?

1.並非人人皆宜。
中醫認為:豆漿性平偏寒而滑利,平素胃寒,飲後有發悶、反胃、噯氣、吞酸的人,脾虛易腹瀉、腹脹的人以及夜間尿頻、遺精腎虧的人,均不宜飲用豆漿。


2.不能與藥物同飲。
有些藥物會破壞豆漿裏的營養成分,如四環素、紅黴素等抗生素藥物。


3.不能衝入雞蛋。
雞蛋中的雞蛋清會與豆漿裏的胰蛋白?結合,產生不易被人體吸收的物質。

4.忌過量飲豆漿。
一次不宜飲過多,否則極易引起過食性蛋白質消化不良症,出現腹脹、腹瀉等不適病症。

5.不要空腹飲。
空腹飲豆漿,豆漿裏的蛋白質大都會在人體內轉化為熱量而被消耗掉,不能充分起到補益作用。飲豆漿的同時吃些麵包、糕點、饅頭等澱粉類食品,可使豆漿蛋白質等在澱粉的作用下,與胃液較充分地發生分解,使營養物質被充分吸收。

6.不要飲用未煮熟的豆漿。
生豆漿裏含有皂素、胰蛋白?抑制物等有害物質,未煮熟就飲用,會發生噁心、嘔吐、腹瀉等中毒症狀。

7.忌用保溫瓶貯存豆漿。
在溫度適宜的條件下,以豆漿作為養料,瓶內細菌會大量繁殖,經過3~4個小時就能使豆漿酸敗變質。
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 

喝豆漿對身體有哪些好處


1、強身健體。每百克豆漿含蛋白質4.5克、 脂肪1.8克、碳水化合物1.5克、磷4.5克、鐵2.5克、鈣2.5克以及維生素、核黃素等,對增强體質大有好處。


 

2、防止糖尿病。豆漿含有大量纖维素,能有效的阻止糖的過量吸收,減少糖分,因而能防止糖尿病,是糖尿病患者日常必不可少的好食品。


 

3、防治高血壓。豆漿中所含的豆固醇和鉀、鎂,是有力的抗鹽鈉物質。鈉是高血壓發生和複發的主要根源之一,如果體内能適當控制鈉的數量,既能防治高血壓,又能治療高血壓。


 

4、防治冠心病。豆漿中所含的豆固醇和鉀、鎂、鈣能加强心機血管的興奮,改善心機營養,降低膽固醇,促進血流防止血管痉挛。如果能堅持每天喝一碗豆漿,冠心病的複發率可降低50%。


 

5、防止腦中風。豆漿中所含的鎂、鈣元素,能明顯地降低腦血脂,改善腦血流,從而有效的防止腦梗塞、腦出血的發生。豆漿中所含的卵磷脂,還能減少腦细胞死亡,提高腦功能。


 

6、防治癌症。豆漿中的蛋白質和硒、鉬等都有很强的抑癌和治癌能力,特别對胃癌、腸癌、乳腺癌有特效。據調查不喝豆漿的人發生癌症的概率要比常喝豆漿的人提高50%。


 

7、防止支氣管炎。豆漿所含的麥氨酸又防止支氣管炎平滑肌痉挛的作用,從而減少和減輕支氣管炎的發作。


 

8、防止衰老。豆漿中所含的硒、维生素E、C,有很大的抗氧化功能,能使人體的細胞“返老還童”,特别對腦细胞作用最大。


 

9、防止老年痴呆、愛滋病、便秘、肥胖等。


 

喝豆漿的這九大好處,如果用科學的方法去喝就更能體現出來。一是不要再豆漿中加红糖,因為红糖會破壞豆漿的營養和增加吸收的難度。二是不要喝未煮熟的豆漿。生豆漿含有皂素、胰蛋白酶抑制物,喝後會發生惡心、吐瀉等中毒症狀,三是不要空腹喝豆漿。空腹喝豆漿後會使豆漿中的蛋白質過早的轉化為熱量而被消耗掉,不能起到喝豆漿的作用。四是不要用豆漿作藥引,如果把豆漿和藥一起喝,豆漿的營養成分會被藥物破壞掉或起到副作用。


 


部分參考:

http://www.zhuile.com/html/shenghuo/20080426/8283.html


 

回應